“iASK” 模式引發歷史學習的好奇心

“iASK” 模式引發歷史學習的好奇心 英國公立學校運用繪畫彩旗幫助學生對比兩種迴異的歷史觀 初中兩史的課程諮詢,成為城中熱話,作為一位兩史老師,我關心課程大綱的範圍,更關心能否回應學習需要;但是,老師應如何實踐才能讓學生投入學習?   在課堂上,各地的歷史老師都面對相同問題:課時不足。在去年參加的 「 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 」 與今年的借調經驗之中,讓我與國外學校及機構交流歷史的學與教,並有機會聯繫本地和內地老師。我看到歷史學習的大趨勢是趣味引入,引導學生思考、探究、發問,建構學生的歷史觀,熟習學習歷史的方法,最終和生活連繫。其實千百萬種的學習方式,都只為一個目的 —— 有趣地讓學生學得更好。   我們發現,無論是國內或國外,有趣有效的歷史課堂均有以下元素: 充滿熱誠的團隊 ( 總有某些老師,單是說課已經十分吸引 ) 有趣、且合符學生水平的資料 ( 能照顧學習的多樣性的多元化資料 ) 協助探究及建構知識的課程設計 ( 引導學生如偵探般從史料中發現真相 ) 鼓勵師生聆聽和分享 ( 以學生回應主導課堂,並由老師點撥發展 ) 和生活相關的課題 ( 體驗歷史不只是 「 死人的事情 」 )   以上的元素,包括了態度、技能和知識 ( ASK ) ,並加入 “ insight ” 及 “ inquiry ” ( “ i ” )…

反轉課室再油漆

反轉課室再油漆】騰空一個下午 創新教師推行價值教育 原文刊於 《 明報周刊 》 :   https://www.mpweekly.com/culture/%e6%95%99%e5%b8%ab%e5%89%b5%e6%96%b0%e5%8a%9b%e9%87%8f-%e6%84%89%e5%bf%ab%e5%ad%b8%e7%bf%92-%e5%8f%a6%e9%a1%9e%e6%95%99%e8%82%b2-117487   尾隨陶老師踏入課室,撲面而來是看得見的二氧化碳,就似舞台上的乾冰效果,濃烈程度足以令人馬上打呵欠。 「 你們剛才上什麼堂? 」 數學。 「 有測驗嗎?還是派卷?怎麼你們都沒精打采? 」 陶老師問。回答有好難、好悶,還有嘆氣和托腮。   五分鐘的新鮮空氣 早上第二節的英文堂還未開始,面對一雙雙快要張不開的眼睛,陶老師心知不妙。這天,她安排學生做聆聽練習。聽錄音之前,陶老師先向同學解釋一次問題,重溫教過的詞語。 「 如果我要去課室後排右下角,應該怎樣走? 」 學生算是給足面子,go straight、turn right、second street ( 第二條走廊 ) …… ” Where should I go now? ” Die。一個同學半開玩笑,半發洩情緒地答。   陶老師一笑置之,然後,悠揚音樂在課室迴盪,一分鐘的預備時間開始,同學陸續發呆和小睡。錄音播放完畢,陶老師問有沒有誰想聽多一次,全班靜默。對完答案,還有另一份練習。這次,主題是香港景點。   去 Temple Street 可以買些什麼? 「 紙巾! 」 學生開始回過神來搶答。介紹完青馬大橋,陶老師又問,你們知道什麼橋最有禮貌嗎?同學你眼望我眼。竟然沒聽過?是 thank you 啊!面對老師的爛笑話,空氣中沉靜了一秒,然後爆出笑聲。  …

兒歌不簡單 —— 《 哪兒 》

兒歌不簡單 —— 《 哪兒 》 在香港也看到星夜 原文刊於 《 端傳媒 》 : https://medium.com/innopower-jc-fellowship-for-teachers-2017/%E5%85%92%E6%AD%8C%E4%B8%8D%E7%B0%A1%E5%96%AE-%E5%93%AA%E5%85%92-5ccaee115a7b   兒歌是兒童成長的重要養份,奈何今日香港連兒童節目都容不下,更何況兒歌?筆者很幸運,成長裡有很多悅耳的兒歌作伴,當中一些訊息意義深遠。小時候未必明白,直到長大後重新咀嚼歌詞,卻有一番領悟。   《 哪兒 》 是八十年代的兒歌,歌詞談及都市化剝奪孩子對美好事物的認知,光害奪走天上的繁星,摩天大廈遮蓋月光與彩虹,孩子在課堂知道有農場,卻未有親眼看過。孩子被困在細小的校園,卻看不見美麗的大自然。   決心帶孩子去「 哪兒 」 其實「哪兒」近在咫尺,大自然並非遙不可及。香港並非石屎森林,超過七成土地都是郊野公園,孕育了二百六十多種蝴蝶,是全國的十分一,有 「 蝴蝶天堂 」 的美譽。還有,在本地發現的鳥類約有四百五十多種,相等於在全中國記錄得的鳥類品種的三分之一,更佔全球鳥類品種總數的百份之五。「 哪兒 」 並不遙遠。   星夜下的感悟 記得一次帶學生去西貢宿營,日間看到不少蝴蝶,亦聽到百鳥爭鳴。晚上與幾位學生躺在草地上,仰望滿天繁星,在浩瀚宇宙下討論人生,當下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。原來我們面對很多問題的核心都只是心情,而非事情。心情好了,事情就易辦了。如果嫌三日兩夜不夠澈底,真的要深耕細作,嘗嘗耕種苦與樂,香港也有很多有心團體例如:Sang Wood Kids Club 、鄉土學社 SoIL 等等。   我們的確要向學生展現生活殘酷的一面,更有責任向他們指示逃生門。當他們在都市裡感到窒息時,知道香港還有避靜的地方。而更重要的是,當大家都習慣從自然裡學習,孩子開始追求物質以外的東西,生活模式隨之而改變。改變的人多了,便有機會改變社會。 「 哪兒 」 ,就在這裡。   《 哪兒》 詞:林瑞峰   國語堂讓我知鳥兒歌唱 喜報天亮 數學堂又說星數目難知道 我每夜望但見空蕩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