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iASK” 模式引發歷史學習的好奇心

“iASK” 模式引發歷史學習的好奇心 英國公立學校運用繪畫彩旗幫助學生對比兩種迴異的歷史觀 初中兩史的課程諮詢,成為城中熱話,作為一位兩史老師,我關心課程大綱的範圍,更關心能否回應學習需要;但是,老師應如何實踐才能讓學生投入學習?   在課堂上,各地的歷史老師都面對相同問題:課時不足。在去年參加的 「 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 」 與今年的借調經驗之中,讓我與國外學校及機構交流歷史的學與教,並有機會聯繫本地和內地老師。我看到歷史學習的大趨勢是趣味引入,引導學生思考、探究、發問,建構學生的歷史觀,熟習學習歷史的方法,最終和生活連繫。其實千百萬種的學習方式,都只為一個目的 —— 有趣地讓學生學得更好。   我們發現,無論是國內或國外,有趣有效的歷史課堂均有以下元素: 充滿熱誠的團隊 ( 總有某些老師,單是說課已經十分吸引 ) 有趣、且合符學生水平的資料 ( 能照顧學習的多樣性的多元化資料 ) 協助探究及建構知識的課程設計 ( 引導學生如偵探般從史料中發現真相 ) 鼓勵師生聆聽和分享 ( 以學生回應主導課堂,並由老師點撥發展 ) 和生活相關的課題 ( 體驗歷史不只是 「 死人的事情 」 )   以上的元素,包括了態度、技能和知識 ( ASK ) ,並加入 “ insight ” 及 “ inquiry ” ( “ i ” )…

10星期進修之旅 學會的三節課

10星期進修之旅 學會的三節課 教師:希望有突破 原文刊於 《 香港01 》 : https://www.hk01.com/%E8%A6%AA%E5%AD%90/211340/%E5%89%B5%E6%96%B0%E6%95%99%E5%B8%AB-10%E6%98%9F%E6%9C%9F%E9%80%B2%E4%BF%AE%E4%B9%8B%E6%97%85-%E5%AD%B8%E6%9C%83%E7%9A%84%E4%B8%89%E7%AF%80%E8%AA%B2-%E6%95%99%E5%B8%AB-%E5%B8%8C%E6%9C%9B%E6%9C%89%E7%AA%81%E7%A0%B4?utm_medium=Social&utm_source=fbpost_link&utm_campaign=parenting   應試教育與香港同行了不少歲月,但時移世易,固有的方法是否切合培育未來的主人翁?當不少聲音提出希望對現時的教育有所改變時,一個鼓勵教師以創新的意念及行動,以回應教育需要的教師培育計劃卻在往年徐徐展開,至今已進行得如火如荼。香港的教育,真的只有苦味嗎?   這班來自中、小學及特殊學校的教師,齊齊把學習場所轉移,化身成 「 學生 」 ,每天投入在活動中了解及吸收推動創新需具備的元素。一位較年輕的小學教師潘老師對我說: 「 教師生涯已有 4 年,感覺在教學、課室管理等方面,都好像到了一個樽頸位,希望自己有所突破。 」 另一位在中學任教多年的陳老師則道: 「 還記得這個計劃的簡介會中的一句說話, 『 想改變,首先要改變自己 』 ,於是我想親身經歷一次,這便會更明白學生改變時會面對的感受及想法。 」   第一課:還在用同一把尺來看待學生嗎? 這天,他們一行十四人來到以愉快學習見稱的救恩學校 ( 小學部 ) ,與校長陳梁淑貞 ( Gloria ) 會面,雖然一眾教師亦有所聞,但真正與校長對話、入校參觀,卻是第一次。校長親自介紹學校的理念、課堂情況、校園設施等,每位老師則眼睛發亮,聽講解之餘,同時不斷拍照紀錄。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的潘明慧老師說: 「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 Gloria 對正向教育的熱誠,所付出的努力,以生命影響生命。她明白改變需要一步一步來,雖然她是校長,但做的卻比其他人更多。 」   於靈糧堂劉梅軒中學任教的陳敬忠老師,則對香港紅 卍 字會大埔 卍 慈中學 ( 簡稱 卍…

芬蘭孩子自主 香港注重技能

【芬蘭教育】陳巧茵老師:芬蘭孩子自主 香港注重技能 原文刊於 《 親子日常 》 : https://mamidaily.com/article/73159/%E8%8A%AC%E8%98%AD%E6%95%99%E8%82%B2-%E9%99%B3%E5%B7%A7%E8%8C%B5%E8%80%81%E5%B8%AB-%E8%8A%AC%E8%98%AD%E5%AD%A9%E5%AD%90%E8%87%AA%E4%B8%BB-%E9%A6%99%E6%B8%AF%E6%B3%A8%E9%87%8D%E6%8A%80%E8%83%BD   大家都對芬蘭教育趨之若䳱,芬蘭教育是否真的有如大家期望。陳巧茵老師 ( Anita ) ,在芬蘭赫爾辛基國際學校擔任資訊科技總監四年,亦曾在香港國際學校工作八年,她認為芬蘭教育有可取之處,但是否其他地方都適合將之融合其中,就另作別論,讓她分析香港及芬蘭教育的差異最適合不過。   Anita 自幼在澳洲讀書,畢業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。有十三年在香港、澳洲、芬蘭的課室教學經驗,並有七年積極參與亞洲、北歐及美國等國家的學校課程規劃與整合的經驗,協助老師設計教案及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。在芬蘭國際學校工作前,她在香港漢基國際學校小學部擔任資訊科技推展組長達八年之久。今次 Anita 是應 「 教育燃新 」 主辦的賽馬會 「 不一樣教育節 」 活動獲邀來港作交流 。   芬蘭孩子自主 港孩技能高 談教育前,先了解芬蘭人口,芬蘭人口有五百多萬 ( 香港有七百多萬 ) ,每平方公里才只有 16.3 人,文化與生活環境與香港有絕大差異,兩地教育相對地因地制宜。 「 芬蘭教育比較注重每一個孩子是獨立個體,想幫他們訓練生活技能,我看到的一年級的孩子,下了課以後會自己走路回家,在家裏可以自己煮一些 pasta 之類的,就是健康的零食,簡單的說,他們的自主能力比較強。 」   Anita 續說, 「 我有時會開玩笑的形容,芬蘭的孩子好像農場的雞在跑來跑去,因為芬蘭的孩子就是在公園跑來跑去,這邊不流行課外活動,所以下了課,爸媽都還在工作,他們不是回家就是在公園裏面玩,比較自由一點。 芬蘭不像香港,不需要那些最低年紀不能自己在家裏。他們很多都是自己一個人在等爸媽下班。 」   香港人口密度高,在大城市生活,孩子自出娘胎好像就是要不斷的力爭上游,教育彷彿也以目標為本。 Anita 認為教育較注重孩子技能, 「…